
1948年12月,北平城已被解放军包围,国民党召集的一万名新兵站在紫禁城广场上等待号令。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国民党的最后几日》(Last days of the Kuomintang),北平,1949年

▲ 高帆 & 孟昭瑞,《北平入城式》,银盐纸基,23.5 x 29.5 cm,1949年2月3日 (来自泰康收藏)

1949 年 1 月 31 日农历大年初三,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当日,傅作义部20余万人全部开出城外,与解放军交接防务,接受整编。
三天后,解放军在前门箭楼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全市的工人、学生、市民纷纷从各地赶来欢迎解放军开进北平。悬挂着毛主席、朱总司令肖像的装甲车、炮队、骑兵、步兵从永定门进入北平。
西苑阅兵是中国共产党人定都北京的奠基礼,是开国典礼的重要序曲。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领导人从西柏坡向北平进发,25日下午5时,中共中央在西苑机场举行了阅兵式,毛泽东、朱德等人参与检阅,沈钧儒、郭沫若、李济深等民主人士及工人、农民、妇女、学生等各界代表1000余人一同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检阅结束后,新华社向全国、全世界发出广播: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和毛泽东等胜利到达北平。

▲高帆 & 孟昭瑞,《毛泽东在西苑阅兵 》,艺术微喷,29.5 x 23.5 cm,1949年3月23日(来自泰康收藏)

▲高帆 & 孟昭瑞,《朱德在西苑阅兵 》,艺术微喷,29.5 x 23.5 cm,1949年3月23日(来自泰康收藏)
–2–
南京解放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的红旗飘扬在了南京总统府上空,解放南京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
3月24日,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世界拥护和平大会中国代表团成立,摄影家石少华,画家徐悲鸿、古元,作家丁玲、赵树理, 舞蹈家戴爱莲,戏曲家程砚秋,剧作家洪深、曹禺等文艺界人士入选。4月24日,南京解放的消息传到和平大会布拉格现场,全场热烈欢呼,据画家古元回忆,徐悲鸿在现场画了速写。回国后徐悲鸿创作了描绘当时会场情景的《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并在第一届全国美展展出。


▲ 石少华,《南京解放的消息传到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布拉格会场,全体代表都 一致起立热情地欢呼》,艺术微喷,60x40cm,20x15cm,1949年,致谢:石志民先生

▲ 徐悲鸿,《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水墨设色纸本长轴,352x71cm,1949年,徐悲鸿纪念馆藏
4月24日,消息也传到北平,人们在街头争相抢购传阅报纸 “号外”。
画家吴作人携妻女到东单路口亲眼目睹这一景象,并在《解放南京号外》一画中记录了下来。1949年是吴作人艺术创作转向的关键时刻,这件作品标志着吴作人向毛泽东文艺方向迈进的第一步,也昭示着吴作人面对时代洪流时的立场与选择,而这显然是那一代艺术家共同面对的问题。

▲吴作人,《解放南京号外》,布面油画,89x116cm,1949 年(来自泰康收藏)

▲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六角红亭阅读《进步日报》“南京解放”报道,徐肖冰摄,1949年4月24日
–3–
文艺界的秩序
对接管文化要慎重,尊重文化界,要斯斯文文对待他们,让他们逐渐能为人民服务。
——1949年1月4日,叶剑英关于军管会问题的报告要点
接防的前一个月,党和军队就为进城后的接管工作做了准备,军管会即在良乡成立,目的当然是接收敌人的一切遗产。这个接收组织还包括下设的由钱俊瑞、沙可夫为正副主任的文化接管委员会,以及包括艾青在内的十七名委员,此后,他们要“斯斯文文”的,慎重的对待并尊重接管对象,从而让被接管的旧人逐渐能为人民服务。
1942年以来,边区延安的文化与艺术实践,早已经纳入高速运转的“革命机器”,进城后,如何继续吸纳旧人,“在适当的方式下改造他们”,是新的管理者当务之急要面对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苏南新华书店印行,1949年6月 (来自泰康收藏)

▲石可,《祝福》(鲁迅小说插图10帧),木刻纸本,20.3x32cm,1949年(来自泰康收藏)

▲力群,《听报告》,木刻纸本,22.5 x 16.5 cm,1940年(来自泰康收藏)

▲孙常非,《废墟》,木刻纸本,8x14cm,1945年(来自泰康收藏)
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百年校史中,1949年是个拐点,以1949年10月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与国立北平艺专的合并为标志。

▲1949年4月,中央从天津调胡一川回河北华大三部任美术系书记,带队与北平艺专合并。
胡一川研究所供图

▲1950年4月1日,在北京帅府园校尉胡同原国立北平艺专礼堂举行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典礼。
胡一川研究所供图


▲胡一川在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大会上讲话的手稿
胡一川研究所供图
因为人民欢迎你们,我们就有理由欢迎你们。
——1949年7月6日,毛泽东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文艺界的秩序被整饬一新,最重要的当属7月初至中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党把被战火阻隔多年的同行们齐聚一堂。 7月6日上午,毛泽东亲临文代会现场说“只要人民需要你们,我们就有理由欢迎你们”。


▲ 第一届文代会现场,1949年,胡一川研究所供图

▲ 胡一川文代会代表证,胡一川研究所供图
第一次文代会期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国立北平艺专展出。随后包括美协在内的各专业协会成立,文艺圈的管理与顶层设计初告完成。


▲ 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现场,《全国美术展览会出品目录》第130页,1949年

▲ 王式廓,《改造二流子》,年画,6.5x10cm,1949年 (王延荻授权展出及发布,原作收藏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古元,《鞍山钢铁厂的修复》,版画,40×30.5cm,1949年(来自李冰收藏,古安村授权发布)

▲ 李斛,《侦察》,彩墨,56x81cm,1949年(李蓉、李芸授权展出及发布)
–4–
命运背面的北平
1949年,北平正在喧嚣的政治变革中经历着存亡时刻,而一位银行职员的镜头却记录下了这座城市命运背面的静好风光。
骆伯年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金融教育,毕业后成为中国银行职员,同期开始摄影艺术创作。1949年,骆伯年拒绝前往台湾,留守中国银行工作,因银行工作原因有机会用镜头记录非新闻报道用的北京风光。








▲骆伯年,《北京》,银盐纸基,8寸,1949-1952年(金酉鸣授权展出及发布)
–5–
上海
不仅仅是北京,同一时刻的上海,迎接解放的庆祝活动、美术展览会等文艺活动丰富纷繁,人们对新时代的想象呼之欲出。
1949年,金石声担任上海新政府的建设委员会顾问,将《大上海都市计划 》三稿呈交陈毅市长,陈回信表扬,希望争取其入党。金石声拍摄了上海解放及红色美展在上海等照片。

▲ 金石声,《舞台演出》,银盐纸基,8寸,1949(金华授权展出及发布)

▲金石声,《红色美术在逸园(文化广场前身)展出 》,银盐纸基,8寸,1949(金华授权展出及发布)


▲金石声,《红色美术在逸园(文化广场前身)展出 》,银盐纸基,8寸,1949(金华授权展出及发布)
金石声,《上海》,银盐纸基,8寸,1949(金华授权展出及发布)


▲ 金石声,《上海解放》,银盐纸基,8寸,1949(金华授权展出及发布)
–6–
开国大典
这一切的归宿,似乎都指向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无论在重要性、影响力与规模上,这一天,都可代表着这一年。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前称北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 式,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随后,在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受阅部队的步兵、骑兵、坦克、大炮、汽车等,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由东向西分列式通过天安门广场。与此同时,刚刚组建的人民解放军空军十四架战斗机、轰炸机,凌空掠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 石少华,《开国大典上参谋长唐延杰及杨成武、聂荣臻两将军检阅坦克部队》《开国大典上接受检阅的解放军装甲部队》《开国大典上参谋长唐延杰及杨成武、聂荣臻两将军检阅坦克部队》《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上接受检阅的解放军》《开国大典上朱德总司令在天安门广场阅兵》《北京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上接受检阅的海军仪仗队》,艺术微喷,8寸,1949年
致谢:石志民先生
那天夜晚,北京的夜空璀璨明亮,蒋兆和与夫人抱着女儿在院子里看礼花,“烟火划破了夜空,宛如用珍珠、翡翠织就的五彩图画”,十天前政协会议上那个著名的宣告余音未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他除《流民图》之外尺幅最大作品。
“中蕐人民共和國誕生之日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艺术家在画作上记录下这个非同寻常的时刻,仿佛如此,才足以宣示他的这些产出的激烈情感背景与节点性的意义。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人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

▲蒋兆和,《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设色纸本,283×132cm,1949年(来自泰康收藏)


▲石少华,《开国大典人群》,艺术微喷,24寸,1949年,致谢:石志民先生

▲石少华,《各界人民欢迎世界拥护和平代表团胜利回国大会》,艺术微喷,8寸,1949年,石少华,《北京欢迎世界拥护和平大会代表团归来大会》,艺术微喷,8寸,1949年
致谢:石志民先生

▲ 石少华参加世界拥护和平大会代表证,1949年,致谢:石志民先生


▲ 开国大典盛况 & 北京的街景,Vladislav Mikosha,1949年
对历史严格的尊重和阐释,以及“真实性”是革命历史画不可背离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不久即开始了革命历史画的创作。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命题油画“开国大典”,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董希文。
董希文认真研究开国大典的电影、摄影、图片资料,在构图上打破摄影记录场景的限制,确定了领导人和广场上的群众在同一个画面的构图。《开国大典》于1953年完成创作,描绘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场面气势恢 宏,气氛喜庆热烈。因历史原因,董希文本人曾经对这件作品进行两次改动,形成三个版本。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画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董希文,《开国大典》,印刷品,53x77cm,1953
董希文,《开国大典》(第2版),印刷品,53x77cm,1953
董希文,《开国大典》(第3版),印刷品,53x40cm,1972
(来自上海杨培明宣传画收藏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