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背村的罗福平

1、面试官的伎俩

我做面试官的时候,喜欢问一个问题: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家乡。

这通常是第一个问题。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或者说潜台词,是判断应聘者——有没有正常的人类情感。

或许有人觉得,怎么可能会有人没有正常的人类情感呢?

我跟你们说,挺多人没有的。

而且,在北京这种人特别多。

大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家乡。有一些不是主动选择离开的,是被驱逐的。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只筛选分数,不筛选情感。

一个没有正常情感的人,是无法参与到工作协作中去的。

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没有义务解决这种问题,它只能尽力去避免。

而且,这个问题特别有效。因为很少有人会准备这个问题。

你问他自我介绍之类的,他已经背的很熟了。

一个人对他家乡的描述、用词,在字里行间,微妙的情感流露,可以读出很多信息。

《寺背》这组摄影作者,就是摄影师拉黑,也就是罗福平,对他家乡的介绍,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情感丰富且敏锐的人。

2、寺背村的罗福平

透过拉黑照片,观众也被拉入了那个名叫寺背的小村落——

看人杀猪

溜达

遇到乡亲,闲聊几句

看看山

看看家畜

听听八卦

扯扯家常

照片是跟人有关的,而不是精致的平面,虚幻的繁华。

我一直不理解什么叫松弛感。可能大约就是:不太装

因为大家平时都挺装的,忽然不装了,就松弛了。

但感觉那些所谓的松弛感,也不是不装,是微装,小装,高性价比的装。

还是有点紧绷,只是假装不紧绷。

或者说是,装成轻松的样子,就是所谓的松弛感。

或者,有另一种通往松弛感的道路:不装。

回归真实,回归生活的本源。

装的原因是:为了展示。

展示作为目的,甚至要装出松弛感,装出不装。

或者可以不为了展示什么、表达什么。

放弃目的感,放弃宣传片,放弃那些杂糅的欲望,就展示生活的本身。

展示一朵云

一个人

一条路

一道河

一个瞬间

一座赤裸的没有装饰的房子

这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如果你一直很装的话,就无法理解的心境。

借假修真,拉黑的摄影让我透过画面看到了他的心境。

就像在面试时透过那些点滴流露的情感,让我看到了这个人的心。

所以,我们看的不是寺背,是寺背村的罗福平。

就像,我们曾经透过诗歌。读懂一些诗人。

读懂李白。

读懂海子。

通过歌曲音乐、影视作品,读懂它背后的创作者。

伟大的作品,都是有灵魂的,而我们唯一能与之共鸣的,只能是灵魂的。

所以,我提议,所有的艺术家,都应该用自己的作品,去表达一下自己的家乡。

让大家鉴定一下,你是否有真实的人类情感。还是外星人冒充的。

都去记录一下家乡吧!

就像莫言笔下的高密,就像罗福平镜头下的寺背。

3、地中海饮食

在营养学上,有一个流派,叫地中海饮食。

简而言之,就是只吃地中海附近出产的食物。

有些人不懂其中的原理,只会生搬硬套、削足适履,认为地中海饮食就是喝橄榄油。

地中海饮食其实是一种家乡饮食,只吃出生地附近的,比如30公里内出产的食物。

从基因学角度,这是一种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人与他附近的环境适配度是最高的。

感兴趣的可以读一本书,叫《写在基因里的食谱》。

我有一年去帕劳潜水,回来就大病了一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去一个陌生热带岛屿,有一些细菌是无法抵御的,免疫系统完全没见过这种坏蛋。

这件事之后,一度打消了我的旅游热情。

地中海饮食,本质上是一种安全区饮食的理念。

只食用与你最匹配的食物,最起码不会过敏。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你的出生地,你的家乡,你最熟悉的地方,大概率是和你匹配度最高的,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我们赞美冒险,鼓动探索,但不能遗忘自己的故乡、故土。

英雄出走半生,最终还是告老还乡。乡音无改鬓毛衰。

混得好就衣锦还乡,混的不好就叶落归根。

陶渊明的一句:归去来兮,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这个“归”字,不只是归乡,也是归心。

真实,就是无法醒来,孤独,就是无家可归。

最后,祝福大家,永远都是,有家可归的人。

拉黑作品《寺背》:LAHEM 拉黑 → Si bei 寺背